
小米的黎万强曾大声说:《亚文化,是产品经理必修课》。这必修课的第一堂,不如从我们了解现在都有哪几种“主流”的亚文化开始。 也许是因为所有人本质上都是处女座,人类总是热衷于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从门纲目科属种到有机无机酸碱盐,万事万物概莫能外。这种兴趣,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人类社会千万年来演化出的文化上。 有好事之人给平常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的文化起了个大而化之的名字――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亚文化似乎突然就有了研究价值,成了科学乃至商业领域一个不小的关注对象。那么,亚文化是否当的起这个价值?它斑斓的外表下,又是怎样的本质呢? 亚文化初阶 亚文化与主流 既然有了亚文化的概念,那么与之相对,自然就有个主流文化。大多数人能理解的文化,尽数归于此类。如果我们带上上面两种文化的定义,回顾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界限,远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泾渭分明。 上古,中国峄山,秦相李斯勒石刻碑,小篆以函谷关外的“亚文化”之身遍及中原大地,开中华书法之源流,成为“主流文化”;中古,意大利佛罗伦萨,但丁创作神曲,严苛的宗教体系逐渐瓦解,希腊、罗马的人性光辉照进了中世纪以来的无明荒野,成为“主流文化”;近代,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向世人展示了火车驶进展台的影响片段,观众在受到惊吓四散而逃之后,欣然接受了这块表现力和感染力空前的银色巨幕,电影百年,从科技前沿到主流娱乐,从主流娱乐到第七艺术,最终成为“主流文化”…… 不难看出,所谓主流文化,其实就是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的文化,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和足够的动力,必将展露锋芒。通过各种契机,一代人的亚文化,也许就是下一代的主流,反之亦然。前一代人的摇滚音乐,已逐渐成为主流;而更早一代的京剧,则正在从主流文化的舞台上黯然退场。一种亚文化,其能否成为主流文化的关键,从短期看,在于其核心人群能否展现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从长期看,则在于这种文化在难以被外人接受的形式下,是否存在着可以被主流认同的精神内核。 什么在阻止亚文化成为主流? 概括起来无外乎三个来源:自身、大众、其它亚文化。 先来看自身。所有文化都倾向于纵向地自我发展,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具有足够的横向扩散能力,“宅文化”就是一例典型的具有自我限制倾向的文化。一个宅男,如果想在文化圈外产生更多的影响力,势必将生活重心向三次元转移,当他成功获得了足够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便已难以称得上“宅男”。从更窄的角度看,哪怕宅男只是想更多地购买文化产品,宅文化消费较高的经济压力,也会迫使他更多地在三次元世界寻求经济来源。也就是说,宅文化的本质是内敛的,与文化向外发展的需求相矛盾。尽管有一些在宅文化产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例如志仓千代丸――成了成功宅男的代表,但并不代表宅男作为一个群体,有了足够的能量来辐射影响力。 来自大众的阻力很好理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亲身的体验,每一代人的群体记忆都伴随着上一代人的唾弃,下一代人的鄙夷,毋需在此多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异类文化的排斥是人类的本性,但对于亚文化来说,来自其它亚文化的压力却显出更有趣的一面。与大众的不理解恰恰相反,这种斥力来自于了解。因为了解了这种文化,才会格外地反感,对于各种旗帜鲜明的亚文化来说,这实在难以避免。宅男与腐女,韩粉与日饭,公知与理性派,主机党与PC党,“索狗”和“任豚”……熟悉这些亚文化的人可能只看到名字,就会在脑内掀起一股腥风血雨。各种亚文化,就在相互的反对与消耗中存在。 亚文化的生态地图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那么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也许就被划进了某个亚文化圈子。在现在的时代,有哪些属于我们的亚文化,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呢?笔者将选择几例作为代表,简单谈一下。 1、 丝 无论从人数还是影响力上看, 丝文化都堪称当今规模最大的亚文化,即使是不认同其文化内涵的人,也必须承认它在传播能力上极其优秀。 丝文化起源于百度贴吧“李毅吧”,李毅吧本来是由一群对中国足球心怀不满的人所创立,是一个以反语和讽刺等方法抒发自己情绪的网络论坛。后来因其活泼的氛围和幽默的内容,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网友,成为百度第一大贴吧。数量巨大的社会中下层用户群体,对李毅吧的精神内核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发展出了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丝文化。 丝文化的核心不再是嘲讽别人,而变成了嘲讽自己,“ 丝”这一自称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丝,本来是圈外网友对李毅吧网友的嘲讽,却被吧友们愉快地接受了,原因大概是网友们觉得,自嘲的文化正需要这样一个自嘲的称呼吧。 虽然 丝们热衷于自嘲,有时甚至到了自轻自贱的程度,但是,却绝不意味着他们在自暴自弃。当今社会,贫富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底层公民向上爬的途径相当有限。那么,当他们聚集到了一起,这种自嘲就成了发泄压力的绝好方式。当然,他们没有在自嘲中麻木,当有什么社会事件发生,最有正义感,声音也最大的群体,永远是 丝们。 其实 丝文化形成之初,颇有种自爆攻击的感觉――通过展示自己有多可笑,来嘲弄更为可笑的社会现状。不过现在这种色彩正在逐渐褪去, 丝文化正在成为判断标准最模糊,门槛也最低的亚文化:大多数时候,只要你自称 丝就够了。有的人将 丝文化等同于草根文化,虽然最开始并非如此,但在 丝文化的内核逐渐宽泛的现在,它确实表现出了这种发展趋势。这种简单的文化内核,直接的发展方式,也让我们对 丝文化爆发式传播的原因有迹可循。 有了如此大的群众基础作为支撑,尽管名字并不雅观, 丝文化还是逐渐得到了主流文化的接受。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丝们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这让 丝文化具备了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虽然目前看来,经营 丝文化赚钱的都是些高富帅,不过 丝们还是乐在其中,毕竟大多数时候, 丝们心里都清楚的很,只是懒得管而已。 |